您的位置:

首页 >> 文史知识


纳凉工具的前世今生

[ 来源: | 作者:qyzfw | 发布时间:2015-08-06 | 浏览:1762次 ]

作者:王艾迎 来源:凯风陕西

每到夏天,全国许多地方的最高气温突破40度大关,十分炎热,人们便采用各种工具来纳凉,其中空调、风扇的销售十分火爆。从古代到今天,人们到底都用什么东西避暑呢?

一、扇子

扇子起源于我国,最早出现在商代,距今约3000多年。当时,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,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。西汉以后,扇子开始用来纳凉。三国时诸葛亮轻摇羽毛扇、妙计定天下最为出名。东汉时扇子多数以丝、绢、绫罗为主要原料,上面点缀各种花草。圆月形的扇子称为“纨扇”或“团扇”或“合欢扇”,也有其它形状的扇子;扇柄以木、竹、骨为主;有的扇子还装饰有扇坠、流苏、玉器。北宋,折扇从日本传入,并开始流行。明清时期,浙江、苏州、四川等地盛产折扇,在折扇上题字作画十分兴盛。这一精湛的技艺从明代开始传入欧洲,然后风行世界。扇子从材质上来分,在古代,有芭蕉扇、蒲扇、竹扇、麦秆扇、棕榈扇,现在还增加了塑料扇。从用途来分,现在的扇子可以分为纳凉扇、工艺扇、广告扇。在过去,纳凉扇是主角,是人们避暑的重要工具,不论是达官贵人,还是草民百姓,都在夏天常用扇子,只不过扇子的质地不一样,后宫用的扇子多为宫扇,布衣百姓多用蒲扇、芭蕉扇、折扇、纸扇。在古代,关于扇子的诗歌以及文艺作品很多。唐代李白写了一首《夏日山中》:“懒摇白羽扇,裸体青林中。脱巾挂石壁,露顶洒松风。”用白描的手法,画了一幅天然的纳凉画,一个任性的青年人,在火热的夏季,脱得一丝不挂,站在树林中,手摇着一把羽毛扇,享受着侵润骨髓的凉风,这是何等的幸福啊。北宋作家苏辙写了一首《杨主簿日本扇》“扇从日本来,风非日本风。风非扇中出,问风本何从?风亦不自知,当复问太空。空若是风穴,既自与物同。同物岂空性,是物非风宗。但执日本扇,风来自无穷。”苏辙这首诗说明了两层意思:借用来自日本的折扇,说明了风物同性的道理;这把来自日本的扇子并不寻常,风很大,值得纪念。从今天来讲,扇子作为纳凉的用途虽然没有消失,但作用大为降低,作为广告、演出道具、工艺品的性质上升了。

、冰窖

在我国,早在周朝时,就开始在冬季凿冰,放入冰窖里,夏天用来冷藏东西,或者制作冷饮,或者降低气温。《诗经·七月》有两句“二之日凿冰冲冲,三之日纳于凌阴。”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:十二月在河里凿冰,正月搬进冰窖中。三国时,我国出现了专门藏冰消暑的冰窖,叫冰馆。夏天时,这些冰块被搬出来使用,以供皇家和贵族使用。这一传统历史悠久,一直流传到民国年间。唐代开始出现“冰商”,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。冬天藏冰,入夏拿出来卖。到了宋代,冷饮有了新的突破。出现了一种叫“冰酪”的冷饮,由果汁、牛奶、冰块等调制而成,凉甜可口。马可·波罗来中国时,元世祖对他隆重接待,让他吃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“冰酪”。后来,马可·波罗把“冰酪”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。意大利对这一技术严加保密300年后,被法国人高价买走,此后此方又传到了英国。英国人改造后,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“冰淇凌”。

三、七轮扇

在20000多字的《西京杂记》里,作者在卷一里,用十分精炼的笔墨描述了七轮扇:“ 长安巧工丁缓者……又作七轮扇,连七轮,大皆径丈,相连续,一人运之,满堂寒颤。”用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有个叫丁缓的能工巧匠,发明了一个七轮扇,有7个叶子(即扇子),一人来摇动它,满屋子寒气,令人打颤。看来,七轮扇作为避署之用,风力很大,威力无比,其制冷效果可喂十分霸气。后来,这种七轮扇被改造为清除谷物中的灰糠及瘪粒等的工具,名字叫风扇车,或者叫风车、飏(扬)扇、扬谷器、扇车或扬车。这种风车在我国作为生产工具,一直延用到人民公社、生产大队解体之前。在中国小故事里,也能见到《七轮扇》的有关传说。在今天的农业博物馆里,这种主要以木头做成的七轮扇(风车)仍能看到实物。

四、凉殿

我国古代帝王将相,对于办公场所的制冷,十分讲究。汉代皇宫里夏季专用的办公房叫“清凉殿”,也叫“延清室”。《汉书》里赞叹过清凉殿的制冷效果:“清室则中夏含霜”,意思是盛夏时房间温度低得如下过霜一般。清凉殿的陈设为:“以画石为床,文如锦,紫琉璃帐,以紫玉为盘……又以玉晶为盘,贮冰于膝前,玉晶与冰相洁”。这种石头与冰的结合,造就了一个清凉的办公环境。

到了唐代,这种帝王办公房被称作“含凉殿”,临着太液池傍水而建。“含凉殿”的制冷手段已经算得上是通过机械原理实现的。有一年,在三伏天,唐玄宗李隆基在含凉殿里办公。陈知节见到李隆基座后‘水激扇车,风猎衣襟’,被赐座后,感觉座内含冻。……另外殿里有循环冷水源,四檐装上了水管,殿堂的四边形成了水帘。有的学者认为,寒凉殿的制冷办法是学习国外的,最早源于东罗马帝国。不仅皇帝,当时长安城里地位高的大臣家里都建有这样的办公室。

《武林旧事》卷三记载:宋朝皇帝在德勘殿及翠寒堂纳凉,那里长松修竹,浓翠蔽日,寒瀑飞空,置花数百盆,鼓以风轮,清芬满殿,使冷风带香,芬芳满室,已使人感到寒冷。

到了明清时期,出现了可移动式冷源,时称冰桶,类似于‘冰箱’,其实是贮放冰块的柜子。上面镂空,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。值得一提的是,明清时这种冰桶民间也使用,还有进口货,时称洋桶。冰桶现在看似很简单,但在明清时代可算是高档设备了。

五、竹夫人

又称青奴、竹姬、竹妃、竹夹膝。它不是某个妇女,也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个消暑用的床上之物。用竹子或竹篾做成,通常有两种制作方法,一是截取整段竹,长不超过1米,中空,四周编有网眼以通风散热,常置于木床之上;另一种是编青竹为竹筒,中空,上留多孔,搁手臂和腿,用以取凉。这种低级的“空调器”在热浪灼人的夏季,为中国古人所喜爱,并且传到了越南、高丽等国。元朝人谢宗可写了一首《竹夫人》诗,其中有两句:“应无云雨三更梦,自有冰霜六月秋。”典型地叙述了竹夫人在炎热的六月所带给人们的凉爽、幸福。《红楼梦》中,薛宝钗在元宵节给大家出了一则灯谜。谜面是四句诗:“有眼无珠腹内空,荷花出水喜相逢。梧桐叶落分离别,恩爱夫妻不到冬。”打一物。谜底是竹夫人。这几句谜面完整恰当地描写了竹夫人的外表、使用的时间、停止用的时间、主要使用的人物。在韩国,竹夫人是父亲专用的,子女不能使用。在今天的韩国市场上,很多竹夫人都是“中国制造”。竹夫人不仅在东亚各国使用,西方国家也有类似的消暑竹具,而且名字更有特色,叫“荷兰夫人”。

六、电扇

1830年,一个叫詹姆斯·拜伦的美国人从钟表的结构中受到启发,发明了一种可以固定在天花板上,用发条驱动的机械风扇。这种风扇转动扇叶带来的徐徐凉风使人感到凉爽,但得爬上梯子去上发条,很麻烦。1872年,一个叫约瑟夫的法国人又研制出一种靠发条涡轮启动,用齿轮链条装置传动的机械风扇,这个风扇比拜伦发明的机械风扇精致多了,使用也方便一些。

1880年,美国人舒乐首次将叶片直接装在电动机上,再接上电源,叶片飞速转动,阵阵凉风扑面而来,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电风扇。不久后电扇传入中国。刚开始,国内的电网不普及,电力供应也不稳定,电扇大都出现在官绅、富商家中,除了夏日取凉,还有装饰、炫耀富贵的作用,属于高贵的奢侈品,普通百姓用不起。20世纪二三十年代,上海、广州等地生产的“华生”、“华通”、“大华”等品牌的国产电扇,以价廉物美而著称,不仅行销于国内,还出口到了东南亚一带。现在,电扇在我国得到很大普及,不仅是城市,广大的农村,都有各种各样的电扇,养牛大户甚至在牛圈里也安装了电扇。

电扇的种类很多,有吊扇、落地扇、台扇,还有无叶风扇。无叶风扇于2009年10月12日在英国首度推出。2011年2月在香港推出第二代。它无叶片,不会伤到儿童插进的手指,脏了容易清理,风速较高、自然,受到市场的青睐。

七、电冰箱

1834年,美国工程师雅各布·帕金斯发现当某些液体蒸发时,会有一种冷却效应,帕金斯随后通过实验证实了自己的想法,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压缩式制冷装置,这是现代压缩式制冷系统的雏形。同年,帕金斯获得英国颁布的第一个冷冻器专利。不过当时冰箱最重要的用途之一是在轮船上。帕金斯此时已上了年纪,他没有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发明物。出售发明物的人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一个苏格兰印刷工—约翰·哈里森。有一天,哈里森发现了冷却效应。到1862年,他的第一批冰箱就上市了。哈里森还在一家啤酒厂里设置了第一个制冷车间。德国工程师卡尔·冯·林德在1879年制造出了第一台家用冰箱。1926年12月7日,第一台电冰箱受美国专利保护。1931年研制成功新型制冷剂氟利昂12。1956年,我国有了第一台国产冰箱——“雪花”冰箱。目前,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冰箱生产国,出现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品牌电冰箱,如海尔、美的、美菱、海信等。电冰箱的普及率在我国城市达到了90%以上,在农村也达到了一定的比例。

八、空调

1902年7月17日,美国人卡里尔发明了冷气机。但最初发明冷气机的目的,并不是为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环境,而是为一家印刷厂的印刷纸张服务的。1906年,卡里尔注册了专利。很快,其它的行业如纺织业、化工业、制药业、食品甚至军火业等,也因空调的引进而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。1915年,卡里尔成立了一家空调公司,至今它仍是世界最大的空调公司之一。但空调发明后的20年,享受清凉的一直都是机器,而不是人。直到1924年,底特律的一家商场,因天气闷热而有不少人晕倒,首先安装了三台中央空调,此举大大成功,凉爽的环境使得人们的消费欲望大增。自此,空调成为商家吸引顾客的有力工具,空调为人服务的时代正式来临了。20世纪20年代,美国一些电影院安装了空调,使夏季取代了冬季成为看电影的高峰季节。随后,空调被大量应用于室内娱乐场所,如赌场、室内运动场和商场。

1964年,重庆通用公司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台离心式制冷机,在我国的空调发展史上留下了隆重的一笔。上世纪90年代,中国和日本、美国等国家的公司进行各种合作,创立了自己的品牌,现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空调出口国。目前,我国的空调使用十分普及,城镇家庭大部分使用了壁挂式或中央空调,农村的空调也越来越多。在公共场所,如公交车、火车、商场、宾馆等地,空调也已经普及。空调已经成为中国人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,并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。

九、遮阳伞

遮阳伞也叫太阳伞,主要功能是防晒、防紫外线,保护皮肤健康。遮阳伞是从雨伞改造而来的。雨伞是中国人发明的,有3500多年的历史。在日常使用中,人们主要用它避雨、遮阳、挡风。随着对外交流,制伞技术传到了日本、英国等国。到19世纪中叶,雨伞成了英国人的生活必备品,而且用伞也成了英国人的一种荣耀。现代,人们把雨伞的布料换成了防紫外线的材料,雨伞就变成了太阳伞、遮阳伞。还有一种晴雨伞,既能防雨,也能防晒,做到了二者的巧妙结合。研究表明,伞面厚的布料比薄的抗紫外线性能好,一般来说,棉、丝、尼龙、粘胶等面料的防紫外线效果较差,而涤纶较好;此外,防紫外线性能,布料颜色越深越好,以缎纹织物最佳,其次是斜纹、平纹。在酷热的夏季,在城市,打太阳伞、戴墨镜、穿短裙,成为时尚女士的最靓打扮,也成为夏天的美丽风景。

纵观我国古代到现代的纳凉工具,我们真正感到,过去,纳凉是帝王的专利,早在3000多年前,他们就在冬季藏冰,夏季用冰消署,后来还建立了帝王“空调”办公室。而在现代,在夏天,普通百姓有电冰箱、空调,电风扇等纳凉用品,战胜酷热有很大的空间,不是帝王,胜过帝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