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

首页 >> 文史知识


淡泊名利的高允

[ 来源: | 作者:qyzfw | 发布时间:2016-10-27 | 浏览:1477次 ]

作者:王艾迎 文章来源:新陕网 [纠错]


  高允在五个皇帝手下干过事,27年没升过职务,也没有犯过大的错误,一生平安,活到98岁寿终。在古代来说,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。

  大家可别小看了,这人并不平庸,是个大能人。



  他不懈追求学问,学富五车,才高八斗。史书说他:“性好文学,担笈负书,千里就业。博通经史天文术数,尤好《春秋公羊》。”他孜孜不倦,研究学问,从事写作,留下了丰富的著作。他的作品体裁广泛,有诗、赋、谏、颂、箴、论、表等,主要作品有《左氏解》、《公羊释》、《毛诗拾遗》、《塞上翁诗》、《代都赋》等共百余篇。其中《鹿苑赋》有很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,描写了当时皇家鹿苑的盛况和建造云冈石窟的情况,其中“道欲隐而弥彰,名欲毁而逾显”等句蕴含了很深刻的哲理,对读者有很大的启迪作用。他写的《酒训》劝世人不要过量饮酒,“酒之为状,变性情。岂止於病,乃损其命”。孝文帝十分喜欢此文,常把它放在身边欣赏。他还写了《算术》三卷。放在今天来说,高允也算一个大学问家,更别说是放在北魏那样一个时代了。

  他忠诚履职,精忠报国,刚正不阿。凡是朝廷有处理不当的事情,他常常锲而不舍地求见皇帝,提建议,讲对策,有时早上进宫去,晚上才出来,有时几天都不出来。有时皇帝不同意他的看法,生气了,就让人把他扶出来。但他不改初衷。有一次,高允进谏时言语激烈,皇帝进行了反思后,对大臣们说,“皇帝和父亲是一样的。父亲有了过错,儿子为什么不把它写出来公布于众呢?之所以在私密的地方给父亲进谏,就是不想让父亲的过错暴露给外人啊!至于对皇帝,难道不是这样吗?皇帝有过错,不能当面陈述,而给皇帝写成奏折,就是要显示皇帝的缺点,申明自己的正直,这就是忠正的臣子所为啊!象高允,就是真正的忠臣啊!我有过,他没有不当面说的。我有不好讲的错误,他都没有回避。我知道了自己的过错,而天下人不知道我的过错,这不是忠臣是什么?”几十年如一日,他都是这样为国尽言,从不懈怠。太平真君十一年(450年),司徒崔浩因在主持编写《国记》中涉嫌讥讽皇族被投入监狱。高允作为中书侍郎、著作郎是主要执笔者之一。太子为高允求情,但他却实话实说,皇帝认为高允的过错大于崔浩。皇帝大怒,把崔浩叫来辨别是非,崔浩吓得颤栗不已,语无伦次。皇帝下令自崔浩以下、僮仆吏卒以上一百二十八人全部夷灭五族,赦免高允,并让高允起草诏书。但高允表示拒绝。他说道,“崔浩所犯,如还有别的罪,臣不清楚。如只是这一项罪行,还不至于被杀。”皇帝十分气愤,下令将高允用绳子绑了起来,高允脸无惧色。最后,皇帝鉴于高允忠贞不阿,免于处分,而将崔浩等主要人员处死。这就是高允,忠于职守,从不委过于人,在生死面前,从不推脱责任,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。

  他一心工作,无私无欲,清廉爱人。他把工作看得至高无上,至于职务啦,待遇啦,从没有向皇帝讲过。他当中书侍郎一职,干了27年没有升职,与他同时参加工作的人好多都当了大官,封为侯爵,就是他的部下也有100多人当了刺史,成为地方大员。有一天,皇帝发现对待高允不公,批评大臣们说,“你们拿着弓刀站在我的左右,什么话也不说,只是等我高兴的时候要官要爵,都没有功劳而至王公,高允执笔辅佐国家几十年,只不过才是中书侍郎的官,你们都不感到羞愧吗?”当天就任命高允为中书令。北魏的官员都没有工资,全凭皇帝的赏赐生活。高允的儿子们经常靠上山打柴、摘采野菜为生,生活十分艰苦。听大臣们说高允日子过得清贫,皇帝立即到高允家去核实,发现高允家里只有几间茅草房,布被子旧袍子,厨房只有食盐和一点青菜。皇帝感叹,世上还有如此贫穷的官员啊,当即下令,赐给高允帛500匹(一匹约等于13米,宽1.4米),粮食1000斛(约15000斤),任命他的大儿子高悦为长乐太守。高允坚决不接受,但皇帝不允话。皇帝从此对高允十分重视,常叫他令公,不叫他的名字。高允不爱钱财,经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穷人和手下。有个尚书窦瑾,因事被杀,他的儿子窦遵逃进了山里,他的母亲焦氏被收进县官衙门,后来被释放后无人照管,高允就把她接回自己的家里予以照顾。  

  高允一直勤奋工作到80多岁,才被允许病退。孝文皇帝对他十分爱戴,命令主管宫廷音乐的部门,抽调艺人,每隔五天到高允家中演奏一次,使他心情喜悦。后来又下诏,每天为高允供应早晚餐,每月初一、十五给他送去牛肉和白酒,按月发给丝绸衣服,每年春秋两季给他赠送山珍海味。高允十分高兴,只留下鼓乐,其余的赏赐全部发给了亲属和故旧。

  98岁那年,高允安然谢世,为后人留下了高贵的精神财富,就是活到老,学到老,忠于职守,两袖清风,淡泊名利,一身正气,无欲则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