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西千阳的奇趣三民俗 |
[ 来源: | 作者:qyzfw | 发布时间:2016-05-10 | 浏览:2582次 ] |
作者:赵广才 来源:宝鸡日报 [纠错] 陕西省宝鸡市的千阳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,这里民风淳朴,文化底蕴深厚,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,尤其“三刀面”“三锨土”“拜干大”等,都有一定的说法和特定的讲究。
新媳巧切“三刀面” 在千阳,从古到今一直流传着一种“新媳巧切‘三刀面’”的习俗,说的是新娘子在婚后第二天早上要系上围裙,挽起双袖,亲手做饭,以显示她在炊事方面的技能。新媳妇做的第一顿饭,必须是面条,要在切面上试试刀,亮亮手艺。在“试刀”时,动作要干脆利索;和面时还讲究“三光”,即手光、盘光、和出的面光;最后是试刀,也是关键,新娘子拿起切面刀,在案板上,下刀流畅,沙沙作响,一气切完。切好的面条又细又长,故在民谣中传颂着:“新媳妇会做饭,切的面条真好看;下在锅里团团转,盛到碗里莲花瓣。”新媳妇试刀切的面,也叫“喜面”,寓意吉祥喜庆。头锅面条亲手敬给公婆,它是喜面又是寿面,祝双亲吃了面,福如东海,寿比南山;二锅面敬给兄嫂,吃了面,愿妯娌和睦,互相帮助;接着是给新郎,吃了面,愿情长如丝,白头偕老;最后是新娘自己,吃了面,象征着勤俭持家,细水长流。唐朝诗人王建的诗作《新嫁娘》,便是新媳妇三天试刀风俗的生动写照:三日入厨下,洗手作羹汤。未谙姑食性,先遣小姑尝。“试刀”的风俗,不仅蕴含着孝老爱亲、和睦共处的传统家庭美德,同时也传承着勤劳持家的良好风气。因此,很多姑娘在出嫁前,就在母亲的教导下,学习和面、擀面、切面等各种炊事技巧,以避免在新婚切“三刀面”时在众人面前出丑。 舅家须铲“三锨土” 千阳有一个尊老习惯,那就是儿子葬父时,需要向父亲的舅家人负责。即父亲病危时,要给其舅家打招呼,舅家人听到消息及时来探望病人,看视病人的病能否看好,若不能看好,晚辈给长辈如何看病的,已经尽了心却无能为力时再听家里人对病人的后事安排;父亲死后,儿子穿上孝衣跪在父亲的舅家门口报丧,舅家人马上赶来吊唁,还要详细察看是不是正常死亡,寿衣、棺材好不好;当父亲的棺材降落到墓穴后,儿子跪在墓前双手将铁锨举在头顶,舅家人接过锨向墓穴铲三锨土,表示“同意下葬”,随后其他人才能动土埋葬。如果舅家人不铲三锨土,死者就不能埋葬。葬父是这样,葬母要母亲娘家做主,其办法与葬父一样。“三锨土”简单朴实,但意义重大。在过去特别是封建社会,人剥削人、压迫人的事常有发生,有的人常死于非命,为了保护人的生命安全,社会上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监护办法,“儿有舅家,女有娘家”,约定俗成,都在执守。在过去,这种铲“三锨土”的古老习俗对尊老敬老养老风气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意义,对虐待老人的忤逆行为也有一定的威慑作用。一些不孝子女,葬父时,也有跪在坟上被父亲的舅家人责备的;葬母时,也有被自己舅家人挥锨痛打的,不孝子女丢尽了人,其他人自然会引以为戒。 满月要拜“三干大” 过去,在千阳川塬地区,对于出生的娃娃,家长总要给孩子找个“干爸”,也就是“拜干大”。孩子过满月那天,当客人到齐之时,家长给婴儿穿戴一新,怀中揣个大蒸馍,由一位身体健康、有声望的老年妇女抱出大门撞“干大”,也就是碰到第一个男人时,抱娃的妇女把孩子怀中揣的馍交给他,然后请此人入席吃饭,那人给孩子一些钱作为见面礼,“拜干大”的礼节就算告成,此后“干大”与主家常来常往,成了亲戚。人们把“干大”给的钱称作“长命富贵钱”。有的人家不是“撞”,而是双方提前约好,孩子满月那一天有意往一块走。高崖山区一带的做法稍有不同,一次要拜三个干大,称“三干保一子”,认为这样做更能保佑孩子“长命”。“干大”不是每个孩子都有。有的人认为,孩子的健康长寿靠所谓“干大”的福气来保佑,选择“干大”必须是男孩多、与孩子父亲年龄相仿的男人。另外,当“干大”的人一定要品行端正。当然,随着时代的发展,如今农村人已不太兴“拜干大”了,孩子的健康成长靠的是科学的抚育和良好的教育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