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

首页 >> 文史知识


李世民的人格魅力

[ 来源: | 作者:qyzfw | 发布时间:2016-01-19 | 浏览:4924次 ]

作者:王艾迎 来源:凯风陕西 [纠错]

  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皇帝之一,有很多史学家、文学家、皇帝曾经对李世民作过很高的评价。北宋史学家、文学家司马光说:“太宗文武之才,高出前古。盖三代以还,中国之盛未之有也。”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说: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。”

  正是因为李世民,古老的中国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,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“唐家子”,现在有的西方人仍然称呼中国人为“唐人”。

  李世民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将皇帝的权力、伟大的思想和近乎完美的人格魅力,很好地结合在一起,开创了贞观之治,把唐朝引入了辉煌灿烂的新时代。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,把众多的将士、大臣团结在自己的周围,给黎民百姓带来了幸福。他的人格魅力都有什么呢?简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:

  1、身先士卒

  李世民是著名的将军,在统一国家的战争中,总是身先士卒,不怕牺牲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“每战,世民(当时为秦王)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,乘机进击,所向无不摧破,敌人畏之。”一次,在攻打王世充部时,“烟作,世民引骑南下,身先士卒,与通(屈突通)合势力战。”此战,李世民与大部队失散,所骑战马被射死,要不是将军丘行恭相救,李世民就有牺牲的可能。李世民是一员福将,正如《资治通鉴》所载,“世民自起兵以来,前后数十战,常身先士卒,轻骑深入,虽屡危殆而未尝为矢刃所伤。”当上皇帝后,李世民身先士卒的作风仍是依旧。武德九年(626年)八月二十八,李世民才当上皇帝20天,突厥军队打到长安以北的渭水(渭河便桥),李世民与高士廉、房玄龄等六人骑马来到河边,与突厥可汗隔河相望,责备突厥负约,突厥可汗感到害怕,下马就拜,后来李世民与突厥可汗在便桥上进行结盟,突厥最后退兵。贞观十九年(645年)二月,唐太宗亲率六军,从洛阳北进,率兵攻打高丽。这些事例说明,唐太宗本人勇敢、不怕牺牲,给将帅、士兵做出了榜样,大家因此英勇杀敌,绝不退缩,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。

  2、亲民仁慈

  李世民的民本思想十分浓厚,他在登基不久,曾说,“君依于国,国依于民。刻民以奉君,犹割肉以充腹,腹饱而身毙,君富而国亡,故人君之患,不自外来,常由身出。”魏征等大臣也常对他灌输古语“君,舟也;人,水也。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等君轻民重的思想,这使唐太宗的民本思想日益牢固。他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,实行轻徭薄赋政策,抽调民力注意不务农时;崇尚节俭,遣散宫女三千多人,让她们各回各家,择婿嫁人;下令免去四方珍贡。长孙无忌等人修改法律,将绞刑变为斩断右趾,唐太宗认为太残忍,后来改为加役流,就是流放三千里,执行三年时间。贞观六年,全国死刑犯达到二百九十人。年底,唐太宗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,第二年秋天再回来执行死刑。次年九月,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返回,无一逃亡。贞观元年至三年,关中、关东发生水、旱、蝗、霜等自然灾害,为了活命,出现很多卖儿卖女的情况,唐太宗“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,归其父母”。唐太宗这些措施,具体入微,深得百姓拥护,是十分高明的统治之术。

  3、公道正直

  一个统治者,是不是统治有方,有一点就是看他是否公道正直,不偏不倚。在这一点,唐太宗做得十分到位。他一登基,就对有功之臣封爵赏邑,并让大家在朝堂当面提意见。唐太宗的叔父李神通,大发牢骚。他说:“我在关西起兵,首先响应义旗,而房玄龄、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笔,功劳却在我之上,我感到难以心服。”唐太宗一一进行了反驳,历数李神通的过错,在山东,与窦建德打仗,全军覆没,与刘黑闼对阵,望风而逃。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、决胜千里,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,论功行赏,功劳自然在叔父之上。他并没有因为李神通是自家人,就给予高等爵位和封邑。原来秦王府的人也有意见,有的抱怨自己的封爵没有原来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手下的人高。李世民回答,“王者至公无私,故能服天下之心,”他还把皇族中的所有郡王全部降为县公,只有个别有功的几位没降。这就是李世民,敢于向皇族开刀叫板的人,为了两个字,就是公道。这些措施,极大地温暖了天下英雄的心,增强了他们干事创业的信心。

  4、爱才如子

  唐太宗认为,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,才能达到天下大治,因此他求贤若渴,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,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,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,还要求大臣们举贤。有一次,他让大臣封德彝推举贤能之人,很久都没下文。唐太宗当面斥责了他。封德彝说,“不是我不尽心,确实是没有贤能之人啊”。唐太宗批评他,君子用人如用器皿,各取所长,古代的统治者,难道是从其它朝代借用的人才?只能怪自己不识人才,怎么能说世上就没人才呢?”事实上,早在李世民作秦王时,就于宫城之西开文学馆,招揽杜如晦、房玄龄、陆德明等十八学士,分为三番,每日六人值宿,讨论文献,商略古今。登基后,他仍然如此,往往和这些人讨论到半夜方才罢休。他吸纳的人才,来自各个方面,有降将,有与自己作对的原太子李建成的人,齐王李元吉的人,也有长期跟随自己的人。他十分注重树立英雄形象,贞观十七年(643年)二月中旬至三月底,唐太宗命令画家阎立本将立有大功的24位大臣,按照1比1的比例,画在凌烟阁上,作为大家学习效仿的榜样。对于作战受伤的将军,唐太宗备加犒赏。贞观十九年(645年),李世民率大军远征高丽。五月二十九,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中箭,李世民亲自为其吮吸伤口之血,以防感染,将士们听说后,十分感动。大将契苾何力疮伤肿得厉害,李世民亲自为其敷药。李世民如此爱才,可以说,他的手下人才济济,唐朝怎么能不兴盛繁荣呢?

  5、善于纳谏

  唐太宗即位后,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,常以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,既警示自己,也警诫下属,广开纳谏大门。他叮嘱臣下不要怕自己不高兴而停止进谏,鼓励臣下直谏,努力纠正隋朝君臣猜疑之失。唐太宗在位23年,进谏的官员不下35人,王珪、马周、孙伏伽、褚遂良都以进谏而闻名。而最为有名的进谏大臣是魏征,他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,直陈太宗之过,数十万言,均切中时弊,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。太宗虚心接受,多择善而从。这充分体现了唐太宗的民主思想。从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看,唐太宗先后对18名大臣进行了26次奖励。对谏议大夫魏征奖励次数最多,重奖8次,共奖绢1900匹,钱400缗,金瓮1只,黄金10斤,房屋一座,马两匹。魏征去世后,太宗命令九品以上官员前来悼念,并亲自为其撰写碑文,书写墓碑。他对大臣们说,“人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,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,以人为镜,可以知得失;魏征殁,朕亡一镜矣!”从此可见,唐太宗对进谏、纳谏的重视。唐代史学家吴兢写了一部政论性史书《贞观政要》,共十卷四十篇,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时,魏征、房玄龄、杜如晦等大臣的劝谏、奏议等,对于了解当时的大臣进谏和皇帝纳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
  6、华夷一家

  唐朝建立之初,东、西、北分别有稽胡、吐谷浑、突厥的威胁和侵袭,尤以突厥为主要祸患。如何处理与这些民族的关系,成为李世民即位后的一个重要问题。在这一点,他有相当清醒的认识。一方面,他对突厥的骚扰从防御转入反击。另一方面,对周边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。武德九年(626年)九月,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说:“王者视四海如一家,封域之内,皆朕赤子。”贞观二十一年(647年),他又说:“自古皆贵中华,贱夷狄,朕独爱之如一,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。”在李世民这种思想指导下,唐朝采取了很好的民族和解政策。

  贞观四年(630年),唐朝消灭东突厥汗国后,采取了“全其部落,顺其土俗”之策,设立都督府,首领由突厥本族人担任,可以世袭。贞观十五年(641年),文成公主入藏,与松赞干布成亲,增进了吐蕃与唐朝的关系。另外,贞观时期,唐朝大量使用少数民族担当军事将领、官员,最著名的有执失思力、阿史那社尔等人。还给了外国人很大的自由,在中国可以学习、经商、当官,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。当时,日本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有七批,每批都有几百人。他们归国后,在日本进行“大化改新”,全部仿效贞观之治的做法,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年。贞观二十一年(647年),唐太宗被回纥等族拥戴为“天可汗”,成为各族共同尊敬的最高首领,他们还在回纥以南、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条“参天可汗道”,“置六十八驿,各有马及酒肉,以供过使”。正是这些友善的民族政策,大大减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,增强了各民族间的血肉融合,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。

  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五月二十六,唐太宗去世,少数民族在唐朝当官的、进贡的,数百人痛苦流涕,有的把头发剪了,有的把脸划破了,有的把耳朵割了,血流满地。安葬唐太宗时,阿史那社尔、契苾何力要求自杀殉葬,以谢唐太宗。他们不热爱中国,能这样吗?

  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多个帝王,只有唐太宗一人拥有如此杰出的智慧、胸襟和人格魅力,他那完美、大度的人格在当时世界上,可以说举世无双,他把中国带进了空前繁荣的境界,也把中国带向了世界。著名的玄奘法师在贞观年间去西天取经,至今被人叫作唐僧,实际上也是一次展现大唐风采、传播中国文明之旅。时间已经过去了1300多年,唐太宗仍然是一个令人尊敬有加的称呼,也是人们应该认真学习的榜样,为官处世的风范。

 版权声明: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,欢迎广大媒体转载,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