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

首页 >> 文史知识


状元:古代难以比拟的高贵身份

[ 来源: | 作者:qyzfw | 发布时间:2015-07-02 | 浏览:1074次 ]

作者:王艾迎 来源:凯风陕西 [纠错]

  现今,人们往往把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比,实际上,两者大相径庭,不可同日而语。古代的科举考试,几年考一回,层层选拔,先是乡试,中是会试,最后是殿试,考中状元者,有特别的荣耀,真的有鸡犬升天的光荣。这一点,更与现在的高考状元差之千里、万里。

  一、皇帝钦定状元

  古代科举殿试结束后,一般由主考官将前10名考生的试卷按照顺序,呈送给皇帝,状元由皇帝决定产生。一般来讲,皇帝依文章的内容来定哪一位是状元。康熙十五年(1676年)二月,殿试结束后,读卷大臣将前10名进士的卷子送给康熙皇帝,让他点选状元。康熙皇帝一看,就来气了,放在第一名的不是会元彭定求,彭定求的卷子被放在第三名。康熙皇帝质问,会元卷为什么排在第三,读卷大臣说,彭定求书法不如前两卷。康熙皇帝说:“会元策末数行,有劝勉朕躬之意。往时周(敦颐)、程(颐、颢)、张(载)、朱(熹)岂俱工书者?”于是,钦定彭定求为状元。骆成骧为四川资中县人,于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参加殿试。他在《殿试策》中,十分恰当地引用了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、《韩非子》、《孙子兵法》、《淮南子》、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等诸多名篇的思想和言论,针对时弊,提出了“整军练兵,惩治贪污,励行节约,兴修水利”等四项自强方针。这十分符合改革思想强烈的光绪皇帝的心理。光绪皇帝看过给他的前10名进士的卷子,毫不犹豫,将骆成骧“钦定第一”,定为状元。当然也有依照名字读音、书法好坏在10人当中钦定状元的。这是后话不提,但毕竟是少数。

  二、皇帝亲自赐诗

  在宋朝,科举考试日益正规、隆重。皇帝要为状元赐诗,有的还请状元吃饭,有的还给状元送钱。太平兴国二年(977年),河南洛阳人吕蒙正考上状元,宋太宗赵光义十分高兴,给吕蒙正写诗一首,管饭一顿,从此开启了皇帝为状元写诗赐宴的定例。他被授予将作监丞,通判升州。他去宫廷与皇帝告别,皇帝发话,有不方便的事,可以骑马进京报告,并赐钱二十万。这无疑向天下告知,状元是国家的栋梁,为了工作方便,朝廷可以做出一切牺牲。这是多大的荣幸啊!

  三、皇帝身边工作

  中国古代的状元到底从事什么工作呢?一般来讲,刚中状元的,多数在皇帝身边工作,唐朝和宋朝,一般做太常博士、翰林学士承旨、秘书省校书郎、秘书丞、国子监司业、翰林院侍讲等官职,明朝和清朝,状元开始都任翰林院修撰。这几乎都是定局。北宋端拱二年(989年),阆州阆中人陈尧叟中了状元,受到太宗皇帝的召见。陈尧叟器宇轩昂,举止大方得体,回答问题清楚。太宗很是高兴,问左右的大臣:“这个年青人是谁的儿子?”有人回答说:“他是娄烦县(今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)县令陈省华的儿子。”太宗于是召陈省华进京见面,并任他做了太子中允。次年四月,太宗皇帝在同一天提升陈省华、陈尧叟父子任秘书丞(古代掌文籍等事之官),并赐给两人绯袍(宋制,五品以上三品以下官员着绯色官服)以示恩宠。父子同日升任同样的官职,受同样的赏赐,实属旷代殊荣,实质也是父因子而荣的典型。也有少数状元,一开始被外派到地方任职,如任将作监丞,通判升州之类的官衔,皇帝的目的是让他们到地方历练历练,将来以承大任。

  四、状元名垂故乡

  在中国古代,一个人若考上状元,所在府县都要拿出银两在状元家乡制作状元坊,以荣光耀祖,启迪乡里。目前,在全国各地,都有各式各样的状元坊。北宋时,东平县州城镇梁灏、梁固父子先后中状元,当地为其父子修建了木质状元坊,后损毁。明朝万历十七年(1589年)春天,焦竑进京应考,被万历皇帝御笔钦点为第一甲第一名,成为明朝第72位状元。喜讯传来,家乡金陵上元县、祖籍山东日照县,因为出了焦竑这位新科状元,都感到莫大的光荣,都依照旧例,分别拨出专款要为他建立状元坊。当时,江南与山东地区都在闹灾荒,灾民流离失所。焦竑得到两地准备各要为自己建造牌坊的消息后,即刻带信给两地县令,加以劝阻,他说“仆虽不肖,然不能益于乡人,亦岂敢累乡人乎?此不敢当一也;地方旱荒之余,有一金可活一人,乃以此不赀,费之无用,此不敢当二也;古人不朽,自有所在,仆能勉强树立,异日或能彰一时相成之美,敢徒以建造顿烦民力,此不敢当三也。”焦竑坚辞了两地为他造状元坊,并建议将建造牌坊之款转用作救灾之费。焦竑多么伟大,他的品德高过状元坊。

  古代,皇帝、朝廷、地方对状元尊崇备至,充分显示了对知识的尊重,对人才的渴求,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。中国历代的多数状元也没有辜负朝廷对他们的养育之恩,无论在学术、文化、执政方面,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就是在国难来临时,他们也视死如归,报效了祖国。南宋爱国诗人、状元文天祥被元朝军队抓获后,誓死不降,在至元二十年(1283年)正月,向南跪拜后被处死。他的《过零丁洋》和《正气歌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。

  有人言,古代状元,百无一用,岂不是信口开河,目无历史啊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