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

首页 >> 文史知识


盘点中国古代的“十小灵童”

[ 来源: | 作者:qyzfw | 发布时间:2015-05-22 | 浏览:2877次 ]

作者:王艾迎 来源:凯风陕西 [纠错]

1900年2月10日,梁启超先生在《清议报》第35册上发表《少年中国说》,提出“少年智则国智”、“少年强则国强”,至今读来让人震撼。这些论点,用中国古代的事例来验证,真是不胜枚举。象三国曹冲称象、北宋司马光小时打破大水缸救人这两则故事,在中国,可以说是人尽皆知。在此,另外选择10个古时聪明儿童的往事,以飨读者,并希望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家长们培养出更多曹冲式的少年儿童,让他们的智慧、善良、勇敢在家庭的幸福和祖国的富强中闪光。

1、项 橐 :

春秋时代鲁国人,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神童。他喜欢观察事物,爱提问。有一年夏天,项橐见电闪雷鸣,瓢泼大雨随之而降,就问父亲:“天为啥闪电打雷?”父亲说:“闪电是老天爷照明,打雷是要轰劈坏人和妖怪。”项橐反问:“那坏人和妖怪只有夏天有,冬天没有吗?”父亲张口结舌讲不出道理来。7岁时,项橐与同伴在泽州的路上用土堆起一个小小的方形城,往里一坐,悠然自得。此时正巧孔子坐车路过此地,该“城”挡住了孔子的路。孔子见状,问项橐:“小孩,你怎么不避让车子?”项橐不慌不忙地说:“只听说车避城,哪里听说过城避车呀?”孔子觉得这个孩子非同寻常,于是下车向项橐提出了一系列问题。孔子问:“你知道何山无石?何水无鱼?何门无关?何车无轮?何牛无犊?何马无驹?何刀无环?何火无烟?何人无妇?何女无夫?何日不足?何日有余?何雄无雌?何树无枝?何城无使?何人无字?”项橐不紧不慢地回答:“土山无石,井水无鱼,空门无关,舆车(轿子)无轮,泥牛无犊,木马无驹,斫刀无环,萤火无烟,仙人无妇,玉女无夫,冬日不足,夏日有余,孤雄无雌,枯树无枝,空城无使,小儿无字。”项橐答完后反问孔子说:“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?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?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?”孔子答道:“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,是因为脚是方的;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,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;松柏冬夏常青,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。”“不对!”项橐大声说,“龟鳖能浮在水面上,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?青蛙善于鸣叫,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?胡竹冬夏常青,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?”孔子辩不过他,只得拱拱手连声道:“后生可畏,后生可畏!”驾着车绕道走了。七岁的项橐,以其非凡超众的智慧,难倒了孔圣人,被人们誉为“孔子师”。可惜他十岁就夭折了。《三字经》记述:“昔仲尼,师项橐,古圣贤,尚勤学。”后世尊孔子为圣人,小项橐也便因之被尊为“圣公”。

2、甘罗(约公元前247年—?)

战国时期秦国名臣甘茂之孙,著名的少年政治家。甘罗自幼十分聪明,十二岁时就在丞相吕不韦门下任少庶子。当时秦国企图联燕攻赵,丞相吕不韦派大臣张唐出使燕国,张唐却借故推辞。吕不韦无计可施,甘罗自告奋勇,愿去劝说张唐赴任。吕不韦开始不大相信他,甘罗理直气壮地说:“从前项橐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,我现在已经12岁了,你就不能让我试一试吗?”吕不韦只好答应了。甘罗去见张唐,说:“当年武安君白起因为不服从应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赵国,被应侯撵出咸阳,死在杜邮。现在文信侯(吕不韦)的权力比应侯范雎(范雎)大得多,你违抗他的命令,看来你的死期不远了!”一席话吓得张唐乖乖答应出使燕国。甘罗又征得吕不韦的同意,按照秦国扩大河间郡的意图到赵国去进行游说。他针对赵王担心秦燕联盟对赵国不利的心理状态,对赵王说:“秦燕联盟,无非是想占赵国的河间之地,您如果把河间的五座城池割让给秦国,我可以回去劝秦王取消张唐的使命,断绝和燕国的联盟。到那时你们攻打燕国,秦国决不干涉,赵国所得又岂止五座城池!”赵王很高兴,就把河间五个城的地图、户籍交给了甘罗。甘罗满载而归,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而得河间之地,秦始皇就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(权力相当于宰相),并把当年封给甘茂的土地赏给他,民间因此流传出甘罗12岁为丞相的说法。赵国得知秦国与燕国绝交后,派军攻打燕国,得到30座城池,又把其中的11座城池送给了秦国。很可惜,甘罗当宰相不久之后就去世了。但秦国却是愈来愈强了。

3、孔融(153-208)

东汉末年文学家,“建安七子”之一,孔子的第19世孙。孔融小时很聪明,素有雅量。史载孔融:“年四岁时,与诸兄共食梨,融辄引小者。大人问其故,答曰:‘我小儿,法当取小者。’”由此,宋元时期编写的《三字经》就有“融四岁,能让梨”之语。10岁那年,孔融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。当时,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。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,就登门拜访。他对门人说: “我是李君的亲戚。” 李膺接见了他。李膺说:“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?”孔融回答道:“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(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),因此,我和你也是世交呀!”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,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。李膺大笑,说:“你这么聪明,将来肯定能成大器。”孔融勤奋好学,满腹经纶,颇受朝廷器重。先后任北军中侯、虎贲中郎将、北海相,兼领青州刺史。建安元年(196年),袁绍的儿子袁谭攻打北海,孔融与其激战数月,最终败逃山东。不久,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,迁少府,又任太中大夫。孔融善诗文,写有诗、颂、碑文、论议、六言、策文、表、檄、教令、书记多篇。曹丕称其文“扬(扬雄)、班(班固)俦也。”其文锋利简洁,代表作是《荐祢衡表》。他的文集已散佚,其中诗歌仅存八首。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说:“孔融居北海,豪气贯长虹:坐上客长满,樽中酒不空;文章惊世俗,谈笑侮王公。史笔褒忠直,存官纪太中。”明朝作家张溥说:“汉末名人,文有孔融,武有吕布,孟德实兼其长。”孔融对曹操的所做所为多有不满,时常给曹操写信予以指出,引发了曹操的愤怒。建安十三年(208年)八月二十九,曹操以孔融“招合徒众”,“欲图不轨”、“谤讪朝廷”、“不遵朝仪”等罪名,将其处死,并株连全家,孔融时年56岁。

4、诸葛恪(203—253年)

三国时期东吴权臣,琅邪阳都(今山东省沂南县)人,东吴大将军诸葛瑾长子,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。诸葛恪小时十分聪明,深受孙权赏识。《三国志•吴书》记载,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(字子瑜)的面孔狭长,像驴的脸一样。一天,孙权把大臣们召集到一块,让人牵来一头驴,用笔在纸上写了“诸葛子瑜”四个字,贴在驴的脸上,取笑诸葛瑾长得丑陋。六岁的诸葛恪见状后,跪下来说:“请求给我一支笔,增加两个字。”于是孙权听从他的意见,让人把笔递给他。诸葛恪在“诸葛子瑜”四字之后添了“之驴”两个字。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。孙权于是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。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诸葛恪得驴的故事。弱冠之后,诸葛恪被孙权任命为骑都尉,孙登当太子时,诸葛恪为左辅都尉,为东宫幕僚领袖。一次,孙权见到诸葛恪,问他:“你的父亲和你的叔父(指诸葛亮)谁更优秀?”诸葛恪应声回答:“我的父亲更优秀。”孙权问他原因,诸葛恪说:“我的父亲知道应该服侍谁,而叔父不知,所以我的父亲更优秀。”孙权听罢大笑。诸葛恪有一定的军事才能,任丹杨太守时,一举平定了山越的叛乱。陆逊病故后,诸葛恪成为大将军,率领其兵,主管上游军事。孙权临终前,拜他为托孤大臣。孙亮继位后,诸葛恪掌握吴国军政大权,初期革新政治,并率军抗魏,取得东兴大捷,颇孚众望。此后诸葛恪轻敌,大举兴兵伐魏,惨遭新城之败。兵败后为掩饰过错,更加独断专权。后来,孙峻联合孙亮设计杀害了诸葛恪,还夷灭他的三族,时年52岁。孙休上台后,下诏将诸葛恪依礼改葬。

5、骆宾王(约626—684)

唐代诗人、文学家,婺州义乌(即今浙江义乌市)人,与王勃、杨炯、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。骆宾王小时聪颖,七岁那年,就写了《咏鹅》诗“鹅, 鹅,鹅,曲项向天歌。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”。这首诗用儿童的眼光描述鹅在水中悠闲嬉戏的神态,极为生动活泼,至今为人赞赏。成人后,初为道王李元庆府属,后任武功县主簿、长安主簿、侍御史、临海丞。长期郁郁不乐,后辞职。光宅元年(684年)冬,为在扬州起兵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《为徐敬业讨武曌檄》。徐敬业失败后,传说骆宾王出家为僧。骆宾王的诗,辞采华丽,格律谨严。长篇诗歌《帝京篇》,五七言参差转换,气势恢弘,开头四句“山河千里国,城阙九重门。不睹皇居壮,安知天子尊。”读来令人震撼。中间两句“秦塞重关一百二,汉家离宫三十六。”描述了唐朝长安城厚重的历史。与李世民写的《帝京篇》一起,成为唐代描写长安最好的两首诗歌。他写的《为徐敬业讨武曌檄》,笔锋犀利,情感真挚,确实是刀枪,是号令。开头几句“伪临朝武氏者,性非和顺,地实寒微。昔充太宗下陈,曾以更衣入侍。”罗列了武则天的经历和罪状,中间两句“一抔土之未干,六尺之孤安在”和最后两句“试看今日之域中,竟是谁家之天下!”,给人以极大的震动。据说武则天读了讨伐她的这篇檄文,觉得骆宾王是个人才,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。他的代表作还有《在狱咏蝉》“西陆蝉声唱,南冠客思深。不堪玄鬓影,来对白头吟。露重飞难进,风多响易沉。无人信高洁,谁为表予心?”这首诗以蝉鸣为背景,表达了自己的冤屈无奈之情。后有《骆宾王文集》传世。

6、王勃(649—676年)

唐代诗人、文学家,字子安,绛州龙门(今山西省河津市)人,初唐四杰之首。王勃自幼聪敏好学,据《旧唐书》记载,他六岁就能写诗,且诗文构思巧妙,词情英迈,文笔流畅,被赞为“神童”。九岁时,读颜师古注《汉书》,作《指瑕》十卷以纠正其错。十六岁时,应幽素科试及第,被授于朝散郎官职,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官员之一。唐高宗李治看了他写的《乾元殿颂》,夸赞不已,称其为奇才。因做《斗鸡檄》,李治皇帝大怒,被赶出沛王府。之后,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,创作了大量诗文。返回长安后,被补为虢州参军。在参军任上,又因私杀官奴入狱,后因遇大赦而免死。此事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,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。王勃为此甚为内疚,在一篇文章里,他说:“如勃尚何言哉!辱亲可谓深矣。诚宜灰身粉骨,以谢君父。……今大人上延国谴,远宰边邑。出三江而浮五湖,越东瓯而渡南海。嗟乎!此勃之罪也,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。”在家呆了一年多后,他在上元二年(675年)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,大约在上元三年(676年)春夏,到达交趾,见到了生活窘困的父亲。不久后,王勃便踏上归途。当时正值夏季,南海风急浪高,王勃不幸溺水而死,时年27岁。王勃的诗现存80多首,赋和序、表、碑、颂等文,现存90多篇,现存《王子安集》16卷、《汉书指瑕》10卷等作品集。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,代表作品有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,其中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两句至今为人赞叹传颂。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,代表是《滕王阁序》,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名句是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。他继承了南北朝的辞赋形式,注以清新之风、振以疏荡之气,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,变滞涩为流畅,创造出气象高贵、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,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
7、晏殊(991—1055)

北宋著名词人、诗人、散文家,抚州府临川(今江西省进贤县)人,是抚州籍第一个宰相。晏殊5岁时,就能作诗,14岁以神童身份参加殿试。殿试后,又进行诗、赋、论的考试,晏殊上奏说道“我曾经做过这些题,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。”皇帝从此非常喜欢他。他先后任光禄寺丞、户部员外郎、太子舍人、翰林学士、左庶子、给事中、礼部侍郎、枢密使、参知政事、宰相。他学识渊博,办事干练,宋真宗每遇疑难事情,常以方寸小纸详细书写向其咨询。他也将自己的答奏密封上呈,多获真宗采纳,被倚为股肱。他十分重视教育,并投入了大量精力。他被贬知应天府(今河南省商丘市)后,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,邀请范仲淹到书院讲学,培养了大批人才。庆历三年(1043年)他和范仲淹一起,倡导州、县建立学校,改革教学内容。自此,京师至郡县,都设有官学。这就是有名的“庆历兴学”。他善于识才,唯贤是举。范仲淹、孔道辅、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;韩琦、富弼、欧阳修等都经他栽培、推荐,并得到重用。作为文人,晏殊能诗、善词,文章典丽,书法工整,以词响名于文坛,尤擅小令,有“宰相词人”之称,开创了北宋婉约词风。他的词集《珠玉词》,收词130余首,风格含蓄婉丽,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,与欧阳修并称“晏欧”。其代表作为《浣溪沙》、《蝶恋花》、《踏莎行》、《破阵子》、《鹊踏枝》等,其中《浣溪沙》中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”为千古传诵的名句,被称为“天然奇偶”。至和二年(1055年),晏殊病逝于开封。宋仁宗亲往祭奠,追赠他为司空兼侍中,谥“元献”,并亲篆其碑曰:“旧学之碑”。

8、方仲永(约1020—1040年后)

  北宋时江西金溪(今江西省金溪县)人,农民,幼年为神童,长大后为凡人。方仲永五岁时,不曾见过笔墨纸砚,忽然借来一支笔,写了四句诗,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。这首诗以赡养父母、团结族人为内容,被他的父亲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。从此有人指定内容让他写诗,他能立刻完成,诗的形式和内容都为人称道。大家感到惊奇,渐渐地有人请他的父亲作客,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方仲永写诗。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,每天牵着方仲永的手四处游荡,不让他学习。十二三岁时,有人叫他写诗,他写诗的水平已不如从前了。二十岁时,方仲永写诗的才能完全消失,跟普通人一样了。北宋宰相王安石与方仲永年龄相仿,也是同乡,相互认识。庆历三年(1043年),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,想起方仲永的遭遇,写下《伤仲永》一文。王安石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很明显,一是怀念方仲永,毕竟曾经是儿时的伙伴;二是告诫人们,天生的聪明不能过分依赖;三是人无论聪明与否,都必须坚持学习,天生聪明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,尚且成为普通人,本来就是普通人,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,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行。作为神童的方仲永,他的成长过程和结局给人深刻的启示,聪明反被聪明误,铁棒磨针见功夫。

9、夏完淳(1631—1647)

明末著名诗人,少年抗清英雄,松江府华亭县(今上海市松江区)人。夏完淳天资聪颖,5岁读经史,7岁能诗文,9岁写出《代乳集》。其父夏允彝出游远方,常将完淳带在身边,使他有了丰富的阅历,并与当时名士陈子龙、张溥结识,在文章气节方面,深受二人熏陶。十一、二岁时,就已“博极群书,为文千言立就,如风发泉涌;谈军国事,凿凿其中。”明崇祯十六年(1643年),他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了“西南得朋会”。次年春,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,完淳自称“江左少年”,向当地乡绅写信,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。清顺治二年(1645年),清兵下江南,15岁的夏完淳随父、师在松江起义抗清。失败后,其父夏允彝投水自尽。夏完淳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,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。不久,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。完淳泅水脱险。顺治四年(1647年)春,明鲁王遥授夏完淳为中书舍人。完淳写谢表,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,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,使赴舟山呈与鲁王。谢秀才不幸被清兵抓获,并发现了夏完淳所书谢表等资料。同年六月底,夏完淳被清军逮捕,解往南京受审。在狱中,夏完淳坚贞不屈,死不投降。九月十九日,他被清朝处死,仅17岁。临刑时,他立而不跪,神色不变,体现了视死如归的气节。夏完淳一生虽然十分短暂,但他在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,留下了大量的作品,计有赋12篇,诗337首,词41首,曲4首,文12篇。他的《狱中上母书》十分感人,首句“不孝完淳今日死矣!以身殉父,不得以身报母矣!”读之让人掉泪,不愧为神童诗人。他与岳飞、文天祥等人对我国后世影响很大,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。柳亚子先生在青年时期读了夏完淳的诗歌后,敬慕不已,写下“悲歌慷慨千秋血,文采风流一世宗。我亦年华垂二九(即十八岁),头颅如许负英雄。”以自比自励。

 10、纪昀(1724—1805)

  清代文学家、目录学家,字晓岚,直隶沧县(今河北省沧县)人。幼时读私塾,聪敏机智,过目成诵,有小神童美誉。他的老师石先生十分喜欢他。他闲暇时偷喂一家雀,塞进墙洞里,再用砖头把洞堵上。石先生发现这个秘密后,怪其不务正业,便偷偷将家雀摔死又放入洞中,然后在堵洞口的砖上题一上联:细羽家禽砖后死。纪昀下课又去喂家雀,见砖上对联,知是石先生所为,便在旁边续对下联:粗毛野兽石先生。石先生看到续联大为恼火,手持教鞭责问纪昀,为何辱骂先生?纪昀不慌不忙答辨说:“我是按先生的上联续对的下联。请看,粗对细,毛对羽,野对家,兽对禽,石对砖,先对后,生对死。是不是这样对,请先生指教。”石先生无言以对,只好暗骂:“竖生,歪才也!”纪昀11岁随父入京,21岁中秀才,31岁考中进士,任翰林院庶吉士、翰林院侍读学士。乾隆三十三年(1768年)因给亲家通风报信而卷入盐政亏空案,被发配新疆伊犁,于沿途主动与当地人交流,写了不少的作品,后整理成册,即为著名的《阅微草堂笔记》。此书内容丰富,医卜星相,三教九流,无不涉及,知识性很强,风格亦庄亦谐,读来饶有兴味。当时每脱一稿,即在社会上广为传抄,同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、蒲松龄的《聊斋志异》并行海内,经久不衰。乾隆三十八年(1773年)起,任《四库全书》馆的总纂官,又修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、《热河志》。嘉庆元年(1796年),纪昀任兵部尚书,移任左都御史。次年,又迁任吏部尚书。嘉庆十年(1805年),任协办大学士、加太子少保。同年在燕京(今北京)病逝,享寿81岁。生前他自撰挽联:“浮沉宦海如鸥鸟,生死书丛似蠹鱼。”朝廷赐白银五百两治丧,赠谥文达。纪昀一生,有两件事情做得最多,一是主持科举,二是领导编修,门徒众多,影响很大,是当时公认的文坛泰斗,学界领袖,一代文学宗师。他一生诙谐、滑稽,机敏多变,才华出众,给后世留下许多趣话,素有“风流才子”和“幽默大师”之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