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象:伴随中国古代历史的吉祥物 |
[ 来源: | 作者:qyzfw | 发布时间:2015-02-14 | 浏览:3203次 ] |
作者:王艾迎 来源:凯风陕西[纠错]
阅读中国古代的历史,时不时会碰到大象的身影,它稳健的步伐,走过了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朝代,扮演了朝廷礼仪的重要角色。我们不免会问,这个基本上算是舶来品的动物,为何是如此受到历朝历代帝王的青睐呢? 我想不外乎这么几个原因,一是国人罕见,二是高大威猛,三是仪态端详,四是聪明伶俐。在某种程度上,大象就是吉祥、皇权、平安、长寿的象征。 早在公元前214年,秦朝就设置了象郡(行政区划,辖今越南北部和中国广西一带),是唯一用动物名称命名的郡,突出了当地的名产,也体现了秦朝对大象的看重。在西汉时期墓葬中,近年也发现了各种材质的大象雕塑。公元前117年,西汉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,汉武帝十分难过,为他修了庞大的陵墓,墓前竖立了十多个石人、石兽,其中一个石兽为石象,这大约是力量与平安的象征。东汉时,佛教传入中国,并多用大象驮经。东汉永平二年(公元59年),乾陁罗国(古印度十六国之一)进献了白象,“背设五彩屏风、七宝坐床,容数十人。初养于御马场,但它坏屋毁墙,逃到街市,逢树即拔,遇墙亦倒。百姓惊怖,奔走交驰”。于是,朝廷为大象专门建了个养殖场,定名白象坊。三国时,孙权为讨好曹操,送来一头大象,曹操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,就在大臣们无计可施时,五六岁的曹冲出谋划策,把大象赶上船,刻下记号,再装上石头分别来称,总算解决了这一难题,曹操十分高兴。这便是有名的曹冲称象的故事。
唐朝时,大象深受喜爱,被宫廷主要用于娱乐方面,偶尔还有役使的情况。在娱乐上,主要是让象来跳舞,以吸引百官、内宫一笑。在役使方面,是利用大象的力量来搬运比较沉重的东西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神功元年(公元697年),武则天为炫耀政绩,铸造了九个大鼎,其中豫州鼎高一丈八尺,容量达1800石,这些鼎共用铜56700余斤,十分沉重。武则天命令宰相、各位王侯率领军队10万多人,并用皇宫内的大牛、白象从玄武门拉进通天宫,才矗立起来。想像一下,在众多的人群中,出现大象这个庞然大物,场面多么宏大和精彩啊! 在北宋,不断有外国进贡大象。为此,中央政府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,就是象养所。北宋蔡绦写的《铁围山丛谈》中记载,有个来自杭州的妇女看到大象,无比惊骇,回来对他的丈夫说,我今日从皇宫门前经过,怎么有这么大的一头长鼻驴啊!这一时成为人们的笑谈。大象集中饲养在开封的玉津园里,其中有交趾(国名,在今越南)、安南(国名,在今越南)、真腊(国名,在今柬埔寨)、占城(国名,在今越南)、罗斛(国名,在今泰国)等地大象。在宋真宗天禧三年(1021年),玉津园里就有46头大象。这些大象能跪拜高呼,还能跟着节拍跳舞。特别重要的是,大象还参加每三年由皇帝主持举行的郊礼祭天仪式。参加仪式的仪仗队规模庞大,不仅有兵仗、乐队、车、辇、马、牛,还有大象。大象共有六头,分列左右领队巡行。宋徽宗时,参加仪式的大象增加到七头。南宋时,大象继续参加朝廷的祭祀仪式,只不过上面坐上了外国(或少数民族)技师,手执短小的工具,大象时而跪下,时而旋转起舞,十分好看。市民争相赠送彩绸、酒和钱币,有的还买下大象的塑像,赠送给亲朋好友。大象还各有自己的名字。当时,有个从外国进贡的雌象被亲昵地叫作三娘子。 在元朝,皇帝外出巡幸时,坐的不是马,而是象辇。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对于元世祖忽必烈坐的象辇是这样描述的,“忽必烈坐在木制的盆子里,这个盆子架在四只象的背上,象身用被火烤得干硬的厚皮保护着,并被披上宝鞍、铠甲。宝盆上有许多弩手和弓箭手。宝盆顶上飘扬着日月图案的皇旗。”史载,元泰定二年(1325年),仍在制造象辇。象辇主要用于皇帝到上都巡幸。当然,高大威猛、寓意吉祥的大象,除过用于皇家仪仗队和象辇外,还用来搬运重物。忽必烈当皇帝时,曾用大象将许多名贵的大树驮到青山(今名景山)上栽种。饲养大象的象房就在海子(今名积水潭)的岸边,每年伏天,象房的官员就让大象到海子去洗澡。元代有一首诗对大象洗澡的情景进行了如此描写:“四蹄如柱鼻垂云,踏碎春泥乱水纹。舄鸱鹪鶄(音‘xī chì’、‘jiāo jīng’,均为水鸟)好风景,一时惊散不成群。” 在明代,在北京出现了与大象有关的地名,象房附近的一座小桥名叫“象房桥”,桥西的胡同名叫“象来街”,都是大象出入的必经之地。这些大象归锦衣卫统辖,被授予高低不等的武将官衔,有自己的品阶官位,立功了有奖,犯错误还会受罚。大象有一项特殊的工作,就是每天按时上班,在宫门外对上朝大臣进行安全检查,凡带铁器的大臣,会被大象用鼻子卷起来摔在地上。因此,大臣们上朝时,会十分小心,不敢带任何金属的东西。另外,大象还作为仪仗队使用。当然,在闲暇时,大象在驯象师的带领下,给市民表演,挣钱养活自己,给京城增添了欢乐的气氛。 清朝时,大象仍然是皇帝的重要工具。1689年,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,并有画家跟随。在纪实画卷《康熙南巡图》描绘銮驾行列中,就有11头大象。清朝前期,象房从南亚国家补充了许多大象,每个象房的房间都有编号。据记载,清朝象房至少有42间。乾隆五十八年(公元1711年),养象数量最多,达到了39头。每头大象都配备有长22尺、宽18尺的毛毡、被子各一条,长25尺的铁链二条,木制饭桶、水桶各一个,以及许多配套的装具。每头大象一天的食料是官仓老米3斗、稻草160斤。此后,因象房养象太多,乾隆皇帝下旨说,若是再有外国贡象,暂交云南和广东的官府代养,待需要时再送到北京。到了咸丰年间,战乱不断,养象数量日趋减少。 每逢三伏天,观看大象洗澡是明清时期北京最热闹的事情。到了大象洗澡那天,万人空巷,都去护城河边看热闹。有钱人还乘着马车和轿子,到护城河南岸上的酒楼里,在高价预订的临河窗口前就座,边吃边看。清代京城曾流传一首描述观看大象洗澡的《竹枝词》:“玉水轻阴夹绿槐,香车笋轿锦成堆。千钱更赁楼窗坐,都为河边洗象来。” 大象既干好事,也干坏事。光绪十年(1884年),一头大象在早朝摆驾时野性发作,甩开牵引的“玉辂”车,跑出西长安街,碰物即碎,挨人即伤,还用长鼻卷起一个太监,抛到皇城的墙壁上摔死,北京西城的百姓吓得一整天不敢出门,直到当天晚上才将其捕获。此后清朝銮驾不再使用大象,象房也不再补充大象。光绪十六年五月(公元1890年7月),北京连降十余日大雨,宣武门内积水有一人深,致使城门无法开启排水,最终还是从附近的象来街牵来大象,才拉开了城门。后来大象陆续死亡殆尽,象房也荒废了。 京城没有大象了,清朝也灭亡了。可以说,大象伴随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,它的存在,首先是皇权的象征,参加了多个朝代十分隆重的祭祀,有时还为皇帝专用;其次,它供来娱乐,代表吉祥如意,幸福和谐,健康长寿;最后,它是力量的象征,是重要的交通工具。因此,我们不能只把大象看作是一种普通的动物,而应该看作一个具有代表权力、吉祥等重要意义的符号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