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

首页 >> 文史知识


陕西省、市地名历史由来

[ 来源: | 作者:qyzfw | 发布时间:2014-12-08 | 浏览:1262次 ]

省名渊源“陕西”之名,最早见于西周初期。周武王死后,成王年幼,由武王之弟周公辅政。管叔、霍叔、蔡叔等人不服,联合殷商残余势力发动叛乱,周公和召公出征平叛。叛乱平息后,周、召二公共同辅佐成王治理天下。《春秋•公羊传》载:“自陕而西,召公主之”,陕指今河南陕县西南陕陌,后人遂称陕陌以西之地为“陕西”。
春秋战国时期,陕西一带为秦国所有,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,这里又是全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交通中心,所以又简称为“秦”。西楚霸王项羽分封诸侯,让秦三降将分治秦故地。雍王章邯领有咸阳以西,塞王司马欣领有咸阳以东,翟王董翳领有陕北之地。“三秦”之名由此而来,它在习惯上包括关中、陕南和陕北。
“关中”一名最早由秦据函谷关与六国争雄而来,当时称函谷关以外六国为关东诸侯,函谷关以西则为关中。“居众关之中”一说为后起说法。
西安 明洪武二年(1369),改奉元路为西安府,这是西安名称首次在历史上出现。此后,除明崇祯十六年(1643)十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西安后,曾改西安为长安外,“西安”名称一直沿用至今。
宝鸡 宝鸡古称陈仓,以境内陈仓山得名。相传2600多年前,秦文公狩猎于陈仓山,天降陨石,金鸡齐鸣,视为祥瑞之兆,逐改陈仓山为宝鸡山。公元757年(唐肃宗至德二年),欲借“昔有陈仓山宝鸡啼鸣之瑞”,以中兴唐室,又改陈仓县为宝鸡。“宝鸡”一名,逐沿用至今。
咸阳 据唐朝李吉甫《元和郡县图志》解释:巍峨山南曰阳,水之北亦称阳,而咸阳正是地处九圉(取同音字)山之南,渭河之北,山水俱阳,故名咸阳。另据《史记》和当地出土的陶文,以为商鞅在此设置“咸亭”,“阳里”,秦孝公将两名合一,称为“咸阳”。
铜川 铜川因境内有铜官川(今漆水河)而得名。东晋时,苻秦在境内设立铜官护军。北魏太平真君七年(446年),改设铜官县。北周建德四年(575年),将“铜”字去金作“同”字,改为同官县。后历经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6代,均沿用此名。民国三十五年(1946年),以“同官”与“潼关”易混,改名为“铜川”,“铜川”一名遂一直沿用至今。
渭南 渭南市在汉时属新丰县地,南北朝时前秦符坚甘露二年(360年)始设渭南,因县在渭水之南,故得名。
杨凌 咸阳原上从东到西置有阳陵、长陵、安陵、平陵和茂陵,故有“五陵原”之称。咸阳市成立后除秦都、渭城二区外设杨陵区。1997年在原杨陵区内划出一部分成立“杨凌国家级农业示范区”,后始有“杨凌”之说。
延安 “延安”名称始于隋代,取“延河流域平安宁静”之意。
榆林 “榆林”一名,最早来源于“榆林庄”。明朝初年修建明长城以前,现在榆林城所在地有一股从驼山半腰流出的泉水,可饮用亦可灌溉。人们围泉而居,逐渐形成一居民点,以周围榆树丛生成林,故名榆林庄。明永乐元年(1403年),正式建立榆林堡。明成化八年(1472年)前后,以榆林堡位置适中,军事防御上驰援方便,明朝廷决定把军事指挥所从绥德迁到榆林并扩建城址,从此榆林成为长城线上一个军事重镇。
汉中汉中因水得名,据《汉中府志》记载:“郡临汉水之阳,南面汉山,故名汉中”。秦惠文王十三年(公元312年),首置汉中郡,“汉中”之名,逐沿用至今。
安康 “安康”一名,源于西晋年间。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,为安置巴汉流民,取“万年康乐,安宁康泰”之意,在今石泉、汉阴设安康县,“安康”从此而得名。
商洛 据历史记载,商洛由于境内有被誉为“商州八景”之一的商山和横贯洛南全境的洛水,故名商洛。

转自互联网

(县委政法委 董文兵)